2012年,我國智能電網發展進入了全面建設階段。在建設可靠穩定、靈活方便的智能電網的整體框架中,采用先進的智能配電裝備與技術,利用先進的電能管理技術構建可靠的智能配電系統是整個智能電網建設的基礎和重要環節。
“我們需要下大力氣解決安全可靠性、電能質量、互動性等問題,要掌握高端配電自動化技術、自愈控制技術、分布式電源并網技術、智能配電調度技術、柔性配電技術、直流配電技術等智能配電的關鍵技術并擁有自主知識產權及核心裝備制造能力。”原機械工業部副部長、中國電工技術學會理事長孫昌基在2012第七屆中國電工裝備創新與發展論壇開幕詞中指出,“面對這些前所未有的挑戰,我們該如何落實具體前行的技術路線和產業路徑?提供智能電網裝備的電工企業界和科技界來說,又該怎樣去規劃自己的技術研發計劃和市場策略?”
為探討這些問題,并深入研討智能配電網及智能配電系統的產業及技術發展趨勢,中國電工技術學會將本屆論壇大會主題定為“智能配電裝備與技術、電能管理技術”,安排了內容豐富的主題報告,開設“智能微電網”分論壇,并從智能電網的裝備發展政策及創新、電能質量、智能電網設備、用戶端能源管理技術、智能配電技術、電氣工業品牌、智能配電與電能管理的創新產品與技術方案等角度對當前發展所面臨的一系列關鍵問題進行集中研討,深入地理解智能電網目前乃至未來幾年對電工裝備研發和制造等方面的需求,并以此梳理電工設備制造行業在服務智能電網建設中的創新路徑,更好地實現行業轉型優化升級,有力地支撐我國智能電網的建設和發展。
以下摘編了本次會議報告要點,希望其中觀點能給予讀者一定的啟發。另外,期冀閱讀報告全文的讀者可在中國電工裝備創新與發展論壇網站注冊后付費下載。
“十二五”期間我國電工裝備創新與發展
陸燕蓀(原中國機械工業部副部長)
目前電工行業正處于行業周期性發展的低谷,在高速發展過程之后,出現一個調整時段這是必然的。我們需要做一些事情來應對下一個發展周期,比如轉型升級。我們要立足于現有產業的升級改造,同時發展好戰略性新興產業。
此外,目前我國的發電機組技術水平已經不低了,主要技術已經掌握。但是原材料和配套行業是薄弱環節,還跟不上主機發展。這是“十二五”期間的一個重要課題,而且在目前生產低迷的情況下,正好拿出精力把這個事情解決好。這需要企業切實進行創新研發工作,提高全產業鏈的技術和質量水平,這樣的電工行業才能稱之為由大變強。
電工企業要抓住本次產業調整的機會,要把經濟發展困難期變成轉型升級機遇期,解決好現有問題,把創新作為主要推動力,加速提升自身水平,迎接下一次產業大發展,否則就有可能在下一個產業周期中被淘汰。
另外,電工行業亟待加強共性技術研究體系的建設,來為行業提供基礎性的技術服務,使廣大中小電氣企業共享科技資源和基礎研究的成果。應按照中央文件的指導開展這方面的工作,“加強技術創新基地建設,發揮骨干企業和轉制院所的作用。”
韓英鐸(中國工程院院士,清華大學電力電子工程研究中心主任)
智能電網是當今電力系統發展的重要抓手和機遇,但是國內對智能電網的認識依然停留在“仁者見仁,智者見智”階段,人力物力投入不少,尚處示范、探索階段,只有具有明顯技術-經濟比較優勢的項目才真正可持續。
“智能電網”不是名詞游戲,也不是概念炒作。智能電網是在IT技術高度發展的今天電力系統技術發展的必然趨勢。我國電力發展的基本矛盾并不因“智能電網”的提出而改變,電力系統主網的問題依然是主要問題。智能電網只是新的手段,它的發展應該緊密圍繞解決電力系統發展內在的根本矛盾,效益是最客觀的考核標準。智能電網可以引發系列新概念、新思路、新平臺、新前景,為電力系統技術帶來新的大變革。基于新的技術可能性,有望解決一大批長期制約電力系統發展的難題,使電力系統的安全、高效、綠色發展到前所未有的高度。
國內電網電能質量問題已經很突出,在繼續治理諧波-不對稱-閃變等電能質量問題的同時,對暫態電壓跌落問題要引起重視,要抓緊治理。另外,安裝動態無功補償和電能質量控制裝置必須考慮節能,不能因為改善電能質量而引入能耗大戶。改進控制器可以實現電能質量綜合治理。另外要克服體制障礙,開展合作治理。
周鶴良(中國電工技術學會名譽理事長)
國內電氣工業大部分產品以國內品牌為主,從發電、輸電、配電、用電等設備總量可以滿足市場需求。總體評價是安全可靠、性能良好,并且由國內轉向國際兩個市場。但是,與國際先進水平相比,我國電氣工業還存在一定的差距,如產品質量不穩定、自主創新能力弱等。歸根到底,是我國電氣產品品牌缺失。因此,中國電氣工業亟待轉型升級,培育品牌。
但是,電氣工業轉型升級并不意味著推倒與全部重來,而是傳統產業與新興產業發展并舉。我們要通過提高傳統產業技術水平,提升產品質量,把主業做優做強,用新技術改造提升傳統生產工藝,來逐步實現傳統產業的轉型升級。同時培育戰略性新興產業,它是未來發展方向,但短期內不能改變電氣工業的基礎與能源基礎。
實現產業轉型,就要以創新為驅動力,必須具備四個能力。產業轉型的目標是實現國際一流、國內領先,提高電氣工業中傳統產業先進產能比重,掌握核心技術,在關鍵環節上突破,增強國際競爭力,并使我國電氣工業裝備實現數字化、智能化、自動化,提升裝備本身的附加值,提升產品可靠性程度。
王建華(中國電工技術學會副理事長、西安交通大學黨委書記)
智能電網是以智能化電力設備為基礎。智能化電力設備就是將數字信息處理功能融合到傳統電力設備之中,以數字化信息的利用為基礎,提高電力設備的性能指標以及自身的可靠性和安全性,同時也為智能電網提供更加完全和豐富的數字化信息,進而提高系統的整體性能。
構建智能電網是以智能化電力設備為基礎,并由智能化電力設備構成電力網絡和信息網絡的節點。它既控制能量流,同時也控制信息流。它也是智能電網中信息互聯網絡的信息終端,是智能電網強、弱電相互融合的結合部。而發展智能化電力設備的關鍵技術問題包括:傳感技術與傳感器件;網絡通訊技術;智能控制技術;智能診斷技術;專用芯片的研究與開發;電磁兼容問題。
尹天文(中國電工技術學會理事、上海電器研究院副院長)
用戶端能源管理主要關注范疇包括:分布式可再生能源的安全、高效的接入和利用;靈活價格機制下的設備使用策略;用戶端的多種能源綜合管理與系統節能;電動汽車安全充電;用戶端能源利用的智能化、個性化、便捷化;能源供方與需方的雙向互動。
目前歐美等國家主要是從基于水、電、熱、氣等多種形式能源的綜合利用的角度提出能源管理,非常重視相關能源管理技術的研究,重點關注多種能源的經濟、綜合、安全利用以及用戶端多能源智能、互動管理等技術。我國能源管理現狀則是電力、燃氣、水務、熱力各子網獨立運行與管理,還未真正建立用戶端能源管理系統。
中國能源管理發展目標是建設智能能源網絡,包括智能電網、智能油氣網、智能水務網、智能熱力網等子網絡,用戶端是智能能源網的重要組成部分。用戶端對能源管理的總體要求是綠色低碳、經濟節能、安全高效和互動友好,其總體目標是實現能源供給安全可靠、降低化石能源消耗、用戶費用支出最小化、能源利用最大化。
可以采取多種方式實現用戶端能源管理,如能源網用戶端能源管理、微網能源管理和智能電網用戶端電能管理。目前在能源管理技術方面的研究進展主要體現在共性技術體系研究、標準規范體系研究、智能應用體系研究和智能化產品研發四大方面。
孫軍平(中國電力科學研究院配電研究所副總工程師)
智能配電網的特征有更高的供電可靠性、更優質的電能質量、更好的兼容性、更強的互動能力、更高的電網資產利用率、集成的可視化管理平臺。
智能配電網的功能需求包括:網架結構,可靠而靈活的分層、分布局的拓撲結構;運行控制,正常運行時實時可靠地系統監視、隱患預測、智能調節、優化運行的能力,系統非正常運行時的預防校正、緊急恢復、檢修維護控制能力;通信,建立在開放的通信架構和統一的技術標準基礎之上的高速、雙向、集成的通信網絡設施;軟件組成,基于UNIX、WINDOWSNT平臺的完整系統,高度集成SCADA、PAS、DA、GIS、DMS。
智能配電的關鍵技術包括高級配電自動化技術、自愈控制技術、分布式電源并網技術、配電設備狀態檢修技術、智能配電調度技術、信息與通信技術(ICT)。
楊獎利(中國電器工業協會智能電網設備工作委員會副秘書長)
目前,輸變電設備行業存在產能過剩矛盾突出,研發創新驅動乏力,營銷環節境況困難,質量工作難度增大等問題。因此,輸變電設備行業的主要任務是“結構調整、轉型升級”,其重點工作在于走智能化的道路。
2009年,國家電網公司提出建設堅強智能電網戰略,圍繞智能輸變電環節的建設目標,開展了關鍵技術研究、設備研制、試點工程建設和研發平臺建設等工作。2011年底,圓滿完成規劃試點階段工作,轉入智能電網全面建設階段。
試點工程中,新技術、新設備應用較多,部分關鍵設備性能尚需運行考驗。同時,新設備性能檢測尚未建立,舊的檢測方法不能滿足新設備的檢測需求,關鍵設備性能把關力度不夠。亟需強化關鍵設備性能檢測,嚴把新產品出廠質量控制關。為此,結合關鍵設備檢測、工程調試和運行的情況,國網公司出臺了指導意見,將智能高壓設備、電子式互感器等關鍵設備質量管控作為今年的一項重要工作。通過國網公司智能電網試點項目的建設推動,在發電、輸變電、配用電等各個環節進行了原有設備的改造、升級和新設備的研制和開發,智能電網設備研發穩步推進,出現了一些新變化。
李鵬(華北電力大學教授)
新能源電力系統中光伏、風力等發電方式的隨機性、間歇性、波動性及其電力電子變流設備,會引起電壓波動與閃變、電壓暫降、電壓突升、電壓電流諧波等多重電能質量問題。統一電能質量控制器UPQC可對此復雜的多重電能質量問題提供良好的綜合補償效果,為更高可靠性的綠色供用電環境提供技術保障。
微網可以有效地整合多種類型分布式電源,并為電動汽車充電站提供技術平臺。由間歇式的分布式電源和電動汽車充電站引起的多重電能質量問題可由UPQC來綜合解決,以保障微網中用戶電力Custom Power功能的實現,使得微網更好地滿足主電網的需求,UPQC為分布式電源的規模化并網應用提供了有力的技術保障。
ATSC型快速動態無功補償裝置具有快速響應(小于20ms)、投切無沖擊的特點,不僅可動態補償基波無功電流,還可有效改善電壓波動與閃變、欠電壓、電壓切痕等多種電能質量問題。ATSC從根本上解決了投切電容器產生沖擊而引發的電能質量問題,可顯著提高經濟實用型UPQC的性價比。
楊斌(菲尼克斯(中國)投資有限公司戰略運作總監)
菲尼克斯電氣的業務領域不再僅僅局限在電力行業,還建立了針對新能源、電信、機械制造、軌道交通、汽車、過程、樓宇與社會基礎設施等領域的行業解決方案。公司依托德國先進的技術支持,引進國外企業成熟的發展理念,根據中國市場的實際需求,研發并進一步拓展菲尼克斯電氣產品線,使之更好地適應中國客戶的特殊需求。
公司致力于為中國智能電網的發展提供安全、可靠的二次電氣連接方案:從高品質的通用組合接線端子到特殊用途的接線端子,從特高壓交直流輸電控制柜的二次電氣連接到智能配電網終端的重載連接,公司可提供符合用戶需求的理想解決方案。菲尼克斯電氣的防雷產品作為智能電網安全運行的有效保障,已經應用于智能電網新建項目中。另外,在新能源行業,菲尼克斯電氣不僅能為用戶提供高可靠性的產品支持,還能為客戶提供系統支持,在保證品質的前提下,給客戶提供更高的服務價值。
白鐵軍(香港順電集團東北三廠生產經理)
鞍山順電擁有自主研發的絕緣紙板生產工藝和技術,致力于為50萬伏及以上的超、特高壓變壓器提供優質的絕緣材料。包括高、中密度絕緣紙板,各類絕緣成型件和異型件。公司是首家通過中電聯國家級鑒定的絕緣紙板制造商,鑒定結論是“屬國際先進水平”,“建議在超、特高壓變壓器和電抗器上推廣使用。”
鞍山順電創新點為生產過程潔凈化、檢測設備全面化、產品功能精細化和“產需研”結合。在檢測設備全面化方面:行業內標準配置為厚度探測和金屬探測,經過公司多年研究發現金屬探測儀只對磁性金屬敏感,所以與德國共同研制了首臺在線X光儀來解決不銹鋼、合金及其他雜質的探測難題;此外,公司還在行業內首次引進表面探測儀,解決了大張厚紙板表面得不到有效檢測的難題;鞍山順電將在行業內推出首個專供定制紙板,即根據使用部位不同而特殊配置指標參數。
鞍山順電致力于成為絕緣材料制造專家和領導者,并采取以下舉措確保目標的實現:加大對纖維絕緣材料的基礎研究;研究智能電網對絕緣材料的新要求;研究注漿法生產絕緣異型件的可行性;建立國內首家纖維絕緣材料聯合研發中心。
劉長志(深圳市英威騰電氣股份有限公司SVG產品線總監)
iSVG是柔性交流輸電系統(FACTS)中的重要裝置,在輸電網和用戶側的電能質量控制中有著廣泛應用。英威騰公司研發生產的iSVG靜止型高壓動態無功補償設備,屬于目前最先進的第三代無功補償產品。iSVG高壓靜止無功發生器主要由進線柜、電抗柜、單元柜和控制柜組成。其主要功能為:補償系統無功功率,提高功率因數;降低線損,提高線路輸電能力;諧波動態補償,改善電能質量;抑制電壓波動和閃變;維持受電端電壓,加強系統電壓穩定性;抑制電網三相不平衡。
iSVG核心優勢為:并網電壓諧波小;并網電流無沖擊;動態響應速度快;采用自主發明專利的諧波補償處理技術;采用具有自主專利技術的光通訊誤碼識別技術;補償功能多樣化;采用先進的軟硬件數據處理技術,確保數據即時、準確處理;具有黑匣子功能;多重保護功能;正面維護結構設計。公司可為客戶提供現場電能診斷、方案制定、設備選型、安裝調試、人員培訓等完整的電能質量解決方案和服務。
王曉敏(榮信電力電子股份有限公司SVG公司副總經理)
榮信公司是中國領先的大功率電力電子設備供應商,產品包括高壓電網無功補償設備、濾波器、串聯補償器、變頻器、變流器等。全線產品可滿足從發電、輸配電到終端負載的系列應用需求,在提升電能質量、優化控制與節能降耗等方面為客戶提供解決方案。公司擁有強大的研發技術團隊和先進的電力電子試驗基地,擁有66kV/16000kVA高壓變電站、SVC專用高壓全載試驗中心、高壓變頻專用全載試驗中心等設施。
電能質量問題造成大量電能浪費,增加能源消耗,還影響供電安全。SVG是最理想的補償方式。SVG結構方案的發展經歷了半橋串聯三電平方案,變壓器多重化方案和鏈式結構方案。高壓靜止無功發生器SVG是迄今為止性能最為優越的電能質量優化裝置。它具備SVC的所有功能,優于SVC的補償性能,還具備APF(有源濾波)的功能,無需大容量的電抗器和電容器。SVG的技術優勢在于:響應時間更快;抑制電壓閃變能力更強;補償功能多樣化;運行范圍更寬;不產生諧波;損耗小;占地面積小;不產生系統串、并聯諧振,系統運行更可靠。
張虔(深圳市科陸電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電能表事業部總經理)
智能用電是將供電端到客戶端的重要設備,通過靈活的電力網絡、高效設備和信息網絡相連,形成高效完整的用電和信息服務體系,并對其中信息加以整合分析,指導用戶或直接進行用電方式優化,提高供電質量,優化資源。其特征主要有可觀性、兼容性和可控性。
智能需求側管理的技術架構主要有高級量測體系、智能用戶管理系統和智能家居。智能用電的關鍵設備主要有電網友好型設備、智能電表、通信設備、電能質量控制裝置及用戶側電源和儲能。智能需求側管理的關鍵技術則包括信息采集技術、電源接入技術、需求響應技術及雙向計量技術。智能用電研究重點應在技術體系框架研究、理論模型研究及標準體系研究上。
最后,技術的進步將加速智能電網及智能用電的進程。智能電網是一個發展的過程,需要整體推進。用戶資源是一個重要的資源,需要大力挖掘。智能電網及智能用電是一個涉及政府、電力公司、發電公司、用戶、設備制造商等方的利益,需要多方協調,共同努力。
胡愛軍(西門子智能電網集團東北亞區智能計量事業部總監)
如巴西主要配電系統的運營商因非技術損耗而損失5.8%的電量,配電運營商收入損失每年 累計達10億歐元。因此,巴西國家電力局發布關于電網效率的新規定,要求每四年減少30%的非技術損耗。再比如美國,由于輸電設備的老化而造成美國的停電事故,影響了五千萬人的生活。配網設備的老化正在嚴重危及供電安全,但又如何找到創新的解決方案?
能源系統的變革需要新的解決方案。智能電網保證了電力供應和消費之間的平衡,它通過雙向的能量和通訊信息流,將分布式能源和可再生能源進行有效整合。智能電網可以促進未來可持續發展。但智能電網沒有一個統一的全球模式,各區域有著不同的需求。而西門子智能電網集團可為能源鏈各環節提供完整的解決方案。
馬千里(南京國電南自電網自動化有限公司產品管理中心產品經理)
配網自動化建設指導總原則是穩定可靠、經濟實用和技術先進。穩定可靠指結構簡單、容錯性好、模塊化、標準化、分布智能;經濟實用指容易實施、馬上見效、少維護或免維護;技術先進指理念先進、統籌規劃、分步實施。
ABB產品在配電自動化領域的應用歷史悠久。其新的配電自動化產品RTU560系列產品特點為:配置靈活多樣,可滿足不同應用需求;專業的配電終端方案,可適配各種品牌的主設備;系統配置方便快捷,具有高效的配置工具和方案;功能豐富,內嵌HMI功能,支持PLC;超強通訊能力,支持61850/104/101;經濟的遠程維護方案,Web方式,便于在線維護和診斷。
基于GOOSE的FDIR演示系統特點:完全分布式,在環網節點間實現;RTU560G用做環網柜DTU;基于GOOSE水平通訊實現信息共享;基于PLC功能實現故障診斷,定位,隔離和恢復;HMI展示效果。
為了解決能源結構與分布、并網發電、電力調配、防災能力、供電可靠性等難題,“十二五”規劃把發展微電網放到了重要戰略位置。微電網技術已成為電力系統發展的前沿技術,對我國電力系統和國民經濟的發展均具有重要意義。為解決現階段微電網發展過程中面臨的諸多技術問題,本屆論壇特設“智能微電網”專題分論壇,匯集相關行業精英深入探討,共同推動,以貫徹實施“節能減排,科學控電”的理念,努力打造具有中國特色的微電網架構。
杜宏(北京北變微電網技術有限公司總經理)
能源問題將引發第三次工業革命,機遇與挑戰并存。據權威機構統計,全部可再生能源可以提供目前全球能源需求的3078倍。發展可再生能源發電是解決能源、環境危機的必由之路,而光伏發電是可再生能源的首選。
微電網與新能源密切相關,橫跨電力行業七大領域(發電、儲能、變電、配電、用電、調度、通信),是無所不包的知識型電網,是現代智能電網的重要組成部分。如果沒有設備支撐,再好的微電網設想都是“空中樓閣”。
北京北變微電網的MG1000微電網系統控制軟件由管理、控制和監測三部分構成。在此基礎上,北京北變微電網可提供MG3000微電網穩定控制成套設備、MG5000微電網網關接口柜、MG2300 PPC快速開關等從發電端到用戶端的輸配電設備,保證微電網的安全平穩運行。
王錫凡(中國科學院院士,西安交通大學電氣工程學院教授)
智能電網與負荷調度將引發電網運行方式的革命。在節能減排促進的能源革命浪潮中,電源和電力負荷發生巨大變化,智能電網應運而生。未來的電力系統中,可再生能源發電的比重必將有明顯的增加,而大規模不可控的風電、光電等并網時,采用發電調度的方式進行電力平衡并不是最經濟有效的方式。
采用負荷調度方式追蹤不可控電源的預測出力曲線可能是未來電力系統調度的一種有效的補充方式。負荷調度的種類有平衡可再生能源發電、削峰填谷和調節輸電網潮流。負荷調度的特點,調度對象多而分散,每個調度對象可控的功率很小,通信手段與發電調度不同,調度命令不同,需要智能微電網等。
電力市場是負荷調度的運營平臺,電價是負荷調度的驅動力,智能電網的負荷調度可以降低可再生能源發電接入電網的費用、降低電網損耗、降低發電機組的備用容量,提高輸電設備的利用率。
張華民(大連融科儲能技術發展有限公司副總經理、總工程師)
可再生能源正逐漸由輔助能源變為主導能源。可再生能源發電的不穩定性決定了需要大規模儲能技術,建設智能電網也需要增設儲能設施,這對保證電力供應中長期的安全可靠至關重要。可再生能源發電,特別是太陽能光伏發電在一次能源結構中所占比例將越來越大,而大規模儲能技術是實現風能、太陽能等可再生能源發電不連續、不穩定、不可控特性的核心技術,是提高電網的調峰能力和對可再生能源并網的兼容能力,構建智能電網的關鍵。
融科儲能掌握了液流電池關鍵材料制備技術和電池模塊及系統的設計、集成技術,形成了完整的液流電池自主知識產權體系。太陽能光伏發電(5kW)與5kW/50kWh全釩液流儲能電池離網供電系統在西藏成功運行。智能微電網系統用200kW/800kWh全釩液流電池系統用于配備有風能、太陽能發電及儲能的智能微電網供電系統,通過用戶驗收,成功并網運行。
董秀芬(國家能源局新能源與可再生能源處處長)
可再生能源在能源消費中的比重顯著提高。“十一五”期間,可再生能源發展,特別是風電從126萬千瓦一直增長到2011年的4700萬千瓦,到今年上半年并網容量已經達到5300萬千瓦左右;光伏發電累計裝機容量也從2009年的30萬千瓦,到2011年的300萬千瓦,今年光伏發電裝機容量將突破400萬千瓦左右。
分布式可再生能源應用形成較大規模。《可再生能源發展“十二五”規劃》,建立適應太陽能等分布式發電的電網技術支撐體系和管理體制,建設30個新能源微電網示范工程,綜合太陽能等各種分布式發電、可再生能源供熱和燃料利用等多元化可再生能源技術,建設100個新能源示范城市和200個綠色能源示范縣。
目前分布式能源的問題主要還是電網介入和目前的電力管理體制、電價的管理機制,分布式能源一旦突破現有體制、機制,可再生能源發展目標將遠遠超出預期計劃。在可再生能源快速發展中,微電網技術應運而生。開展微電網術、管理體制等的研究,是可再生能源發展“十二五”規劃中的重要課題。(本刊記者 王玉勝 劉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