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德論壇-共塑創新”于6月1日在柏林召開,李克強總理與德國總理默克爾共同出席。儀綜所受科技部委托,承擔“智能制造與智慧服務”分論壇組織工作,丁露博士受邀做專題報告,歐陽勁松所長與德教研部蔡澤爾司長共同主持開放對話,與參會中德專家深入交流。
國務院總理李克強于2017年5月31日至6月2日正式訪問德國并舉行中德總理年度會晤。作為本次中德總理年度會晤主要內容之一,李克強總理與德意志聯邦共和國總理默克爾共同出席了6月1日召開的“中德論壇-共塑創新”并發表講話。科技部部長萬鋼、央行行長周小川、外交部部長王毅、工信部部長苗圩及德國聯邦教研部部長萬卡等中德高層領導出席了論壇,中德雙方近五百名專家參會。
機械工業儀器儀表綜合技術經濟研究所(以下簡稱“儀綜所”)作為科技部中德智能制造科技合作支撐單位,受科技部委托,承擔了本次論壇主要議題之一“智能制造與智慧服務”(另一主要議題為“電動汽車與未來交通”)的相關組織工作。儀綜所所長歐陽勁松教授、標準與檢測中心副主任丁露博士、科研發展處安程博士參加了本次論壇。
李克強總理在論壇發表講話,指出創新給中德關系裝上新的引擎,兩國應以創新為引領加強合作。“中國制造2025”向全球開放,希望與德國“工業4.0”深度融合。默克爾總理回顧了中德兩國科技合作的歷程,充分肯定了兩國在工業4.0、汽車以及能源等領域創新合作取得的成果。
科技部部長萬鋼簡要介紹了中德雙方通過創新合作,在電動汽車、智能制造、清潔能源等領域涌現出的一批科技創新成果,為推動創新創業、支撐實體經濟發展做出了貢獻,并對下一階段的中德創新合作提出了建立科研設施使用協同機制,推動青年創新創業,開展環保、健康、食品安全領域合作,共同承擔更多國際責任等建議。德國聯邦教研部部長萬卡提出,中德兩國創新合作以互信為基石、以實現雙贏為目標。萬卡女士認為,中德兩國創新合作潛力巨大,建議成立中德創新資助機制,為兩國智能制造、智慧物流、信息安全等多領域提供共同的創新保障。
6月1日下午,論壇“智能制造與智慧服務”專題研討會在德國聯邦教研部召開。會議由中國駐德國公使級參贊尹軍先生、德國聯邦教研部Zeisel副司長共同主持,中德有關部門領導,以及來自中國中車、百度、濰柴動力、華為、中國科學院、同濟大學、中船重工、德國工程院、卡爾斯魯厄技術大學、菲尼克斯等中徳企業、研究院所、高校、技術與標準化組織的近百名專家參會。
會上,兩國十余位專家、企業代表分別就智能制造關鍵技術,參考架構與信息模型、標準與平臺以及行業應用創新等議題做了專題演講。作為智能制造國際標準化核心組織IEC/SMB/SEG7(智能制造系統評估組)和IEC/TC65(工業測控與自動化)國內對口單位,儀綜所近年來在智能制造國際合作方面承擔了大量技術研究、標準化和政府支撐工作。本次研討會特別邀請丁露博士介紹《中國智能制造標準化架構與工作平臺》,詳細闡述了我國己開展相關工作、取得的成果以及下一步的工作重點,得到與會專家的高度評價與熱烈響應。
專題演講結束后,歐陽勁松所長與德國聯邦教研部Zeisel副司長共同主持了開放對話環節,和與會專家、企業界代表深入交流,探討合作內容和實施機制。歐陽所長強調,智能制造中德合作,應充分考慮兩國工業基礎差異,從中國的現狀出發,以制造業提質增效為目標,調動企業內生動力,循序漸進,通過提供創新技術產品和平臺化解決方案,豐富合作模式,使中德雙方互惠互利、合作共贏。
6月2日,儀綜所專家與部分中方代表團成員參觀了弗朗恩霍夫研究所。弗朗恩霍夫研究所Kohl教授介紹了研究所概況及在工業4.0領域的研究成果,并與中方就智能制造技術在中國企業的落地、個性化定制在中德兩國的發展現狀等問題進行了深入交流。之后中方一行參觀了研究所Digital Twin Cell 4.0、工業應用虛擬現實解決方案、基于云技術的現場監測等實驗室。
同日,歐陽勁松所長、丁露博士及中科院沈陽自動化研究所曾鵬研究員拜訪德國電工電子與信息技術標準化委員會(DKE),與相關專家就智能制造系統可靠性及流程行業可靠性數據采集、5G在智能制造中的應用、設備與系統狀態監控及預測性維護、數字化車間通用技術要求、工業信息安全等議題進行了深入討論,達成一系列共識并確定合作內容,為落實完成好儀綜所與DKE 2014年簽署的合作協議及雙方商定的2017年合作內容,推進中德智能制造相關技術研究及標準化合作奠定了堅實基礎。
本次中德創新合作發展論壇是落實《科技部與德國聯邦教研部關于在智能制造(工業4.0)和智能服務領域通過雙邊科技合作開發和推廣創新方案的聯合意向聲明》、《中德合作行動綱要:共塑創新》及中德兩國領導人達成的有關共識的重要舉措。本次論壇及后續多邊技術研討和交流有效對接了雙方資源,聚焦發力點,并將推動中德智能制造科技創新合作全面可持續發展,取得更多務實的合作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