磁性粒子成像(Magnetic Particle Imaging, MPI)是一種新型示蹤劑成像技術,利用磁性納米粒子示蹤劑在零磁場中的非線性磁化特性,可視化被測物內的示蹤劑質量分數,從而檢測磁性納米粒子示蹤劑的空間分布。由于MPI的信號直接來自于可視范圍內的示蹤劑質量分數,可以獲得納摩爾級檢測靈敏度,以及亞毫米級的成像分辨率,因此近年來得到廣泛的關注,并應用于細胞跟蹤、血管造影以及炎癥成像等領域。
MPI由德國科學家Bernhard Gleich和Jürgen Weizenecker教授首次提出,于2005年在《Nature》上發表了一篇文章,成像實驗初步證實了MPI成像的可行性。并在2009年首次實現體內MPI掃描,對搏動的小鼠心臟進行三維實時掃描成像。
近幾年,MPI的相關研究工作取得了飛速發展。飛利浦實驗室研究團隊提出了一種新的零磁場方案,通過利用線型零磁場(Field-Free Line, FFL)來提高MPI的靈敏度。Lübeck大學的研究團隊引入了第一個可行的FFL線圈布置系統,并引入了基于FFL掃描方式的圖像重建算法,進一步提高FFL線圈幾何的效率。日本Kyushu大學的研究團隊開發了一種檢測3次諧波的高靈敏度線型零磁場MPI系統,檢測到在50mm距離處1μg的磁性納米粒子。
但現階段的MPI系統以封閉式結構居多,封閉式系統雖能產生較穩定且較大的磁場梯度,但限制了成像目標的體積大小,造成測量上的局限性。同時,由于MPI技術是利用磁性納米粒子在零磁場下的獨特響應來進行成像,使用基于系統矩陣的方法進行重建,僅零磁場附近的粒子可以發出特征信號。因此具有高靈敏度和高成像速度的線型零磁場的掃描方式成為首選。同時成像分辨率與零磁場的梯度強度直接相關。因此,利用開放式成像空間結構構造線型零磁場,即對復雜磁場的設計,尤其是零磁場的精細設計對MPI成像具有重要意義。
針對現階段成像系統的開放式掃描結構問題,沈陽工業大學電氣工程學院的研究人員利用高靈敏度的線型零磁場,提出了一種基于開放式線型零磁場設計的MPI方法,實現了高成像分辨率的線型零磁場掃描成像方法。
研究人員設計了一種開放式線圈結構的線型零磁場,通過改進線圈形狀及布置結構的方法構建零磁場線圈布置結構,提高零磁場的均勻性,并設計相應的電場驅動方式實現MPI線圈結構的成像區域磁場掃描,控制輸入電流的幅度,實現線型零磁場的平移掃描。同時,進行有限元仿真分析研究,確定實現高精度的線型零磁場所需的電流驅動方式,詳細分析其磁場分布、磁場均勻性及線型零磁場的分辨率,實現高分辨率的平面二維掃描成像方法。
圖1 磁場分布仿真計算結果
圖2 圖像掃描重建過程
圖3 磁性粒子質量分數模型及其二維成像
研究人員最后得出具體結論如下:
以上研究成果發表在2020年第10期《電工技術學報》,論文標題為“磁性粒子成像線型零磁場設計及性能分析”,作者為劉洋洋、杜強、柯麗、祖婉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