帶電作業是目前輸電線路運維檢修中主要采用的方式,可有效地減小停電時間,提高供電可靠性。目前在低海拔地區,輸電線路帶電作業已普遍開展,但隨著我國輸變電工程的不斷建設,許多已建和在建的輸電線路都經過高海拔地區。
以青藏聯網工程為例,很多線路途經地區的海拔高度都超過3000m,有些線路海拔高度甚至高于5000m。對于高海拔地區的輸電線路,隨著海拔高度的增加,空氣密度下降,使得同等距離下的空氣間隙放電電壓要明顯低于低海拔地區,帶電作業安全距離增加。為保證高海拔地區帶電作業工作的順利開展,需要研究高海拔地區空氣帶電作業間隙放電特性并選用合適的放電電壓校正方法,進而確定高海拔地區帶電作業所需的最小安全距離。
在海拔高度對電力系統外絕緣放電特性的影響方面,國內外均進行了大量的試驗研究。從20世紀60年代開始,國外就對高海拔下的空氣間隙放電特性開展了大量試驗。
20世紀90年代,國內研究人員開始針對高海拔空氣間隙放電特性開展研究。近年來,以中國電科院和重慶大學為代表的研究機構和國內高校開展了諸多試驗,研究了高海拔條件下的棒-板、棒-棒等典型空氣間隙以及交直流輸電線路空氣間隙的放電特性,為空氣間隙放電電壓的海拔修正提供了大量寶貴的數據。
目前,放電電壓的海拔修正方法主要有IEC 60060 1 2010和GB/T 16927.1 2011中推薦的g參數法、DL/T 620 1997中推薦的氣象條件校正方法以及IEC 60071 2 1996和GB 311.1 2012中推薦的m參數法。其中g參數法和DL/T 620中的方法均要用到試驗地點的相對空氣密度和絕對濕度等大氣參數,不便于在工程中應用。
m參數法僅需代入試驗地點的海拔高度和m的值,應用起來更加簡便,但現有標準中給出的m的參考值是基于2000m以下地區試驗數據得到的,在海拔2000m以下地區適用性較好,其在高海拔地區的適用性還有待進一步研究。
為了研究高海拔地區帶電作業間隙的放電特性,湖北工業大學、武漢大學等單位的研究人員以750kV同塔雙回直線塔為研究對象,分別在青海平安(海拔2000m),青海海西(海拔3000m)和西藏羊八井(海拔4300m)等地區開展了等電位人員對桿塔間隙以及分裂導線對地電位人員間隙的操作沖擊試驗,獲取了不同工況下帶電作業間隙的放電特性曲線。基于現場試驗結果,提出了基于改進m參數的放電電壓海拔修正方法,研究結果可為高海拔地區帶電作業最小安全距離的確定提供依據和參考。
圖1 帶電作業間隙試驗布置
圖2 現場試驗布置
研究人員最后得出以下結論:
以上研究成果發表在2020年第12期《電工技術學報》,論文標題為“高海拔帶電作業間隙操作沖擊放電特性及放電電壓校正”,作者為方雅琪、王力農、李瑞、劉凱、宋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