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子繞組匝間短路(Stator Interturn Short Circuit, SISC)是一種常見的電氣故障,進一步發展可導致相間短路或接地故障。鑒于此類故障危害的嚴重性和修復的不便性,諸多學者和運行人員投入了大量精力對其進行研究。
早在1952年,A. W. W. Cameron采用繞組阻抗估測的無損測試方法對水輪發電機匝間短路和股間短路進行了識別與診斷。此后針對發電機故障的電參數特征,如定子電壓、電流、繞組阻抗等被廣泛研究。
R. Roshanfekr考慮定、轉子繞組中的空間諧波,轉子和定子短路的差異及故障電流振幅的短路和負載水平,提出一種完全磁等效電路模型。Monia Ben Khader Bouzid等基于監測三相線電流和相電壓的變化,提出了一種自動檢測和定位感應電機定子匝間短路故障的神經網絡方法。
趙洪森等在對同步發電機定子繞組匝間短路故障負序電流分量的產生機理進行分析的基礎上,提出了以負序電流作為故障特征量來對同步發電機定子內部短路故障進行監測和診斷的方法。孫宇光等通過在發電機氣隙中裝設一種新型探測線圈,根據新型探測線圈端口電壓分析發電機的定、轉子繞組內部故障。萬書亭等分析了定子匝間短路下定、轉子的徑向振動特性。戈寶軍等分析了定子匝間短路下轉子動態電磁力、定子并聯支路環流特性和電磁轉矩特性。
值得注意的是,雖然現有研究對定子匝間短路的監測取得了有效的成果,但對此類故障下繞組本身的力學受載變化以及故障載荷激勵下繞組絕緣的磨損退化規律卻鮮有報道。現有對于繞組受載及其振動響應的研究多集中于發電機正常運行工況。
例如,西安交通大學仲繼澤團隊的研究發現,當定子鐵心或端部繞組有某階固有頻率接近100Hz,且主振型的周向行波數等于發電機的極數時,端部繞組的振動將超標,導致絕緣破壞。
為獲取端部繞組的確切模態使其固有頻率避開100Hz附近,陳偉梁等提出了一種基于多重循環結構攝動求解的模態分析識別方法。
劉明丹、萬書亭等的研究成果表明,在機組設計合理、定子鐵心與端部繞組不存在100Hz附近固有頻率情況下,繞組本身也將受到徑向、切向和軸向的交變電磁力作用而產生振動,在空間分布上,同一時刻定子不同周向位置的端部繞組所承受的電磁力方向有所不同,呈正負交替分布規律,且最大電磁力出現的位置呈規律性變化,徑向電磁力總體上大于切向電磁力,但最大值出現在切向電磁力上。由于交變電磁力與磁通密度及電流的乘積成正比,而磁通密度與電樞電流在正常情況下以基波為主,因此其電磁力激勵及振動響應頻率以二倍頻(100Hz)為主。
此外,最新研究還表明,對汽輪發電機端部繞組進行有限元建模分析和力學計算時,計及捆綁部件的影響,將比傳統簡化約束分析方法提高約5%的精度。對于端部繞組振動的監測,目前較多采用均勻分布式光纖傳感器或光纖加速度傳感器,以監測徑向振動為主。
而分析定子匝間短路故障下繞組電磁力變化規律,有助于摸索發現故障載荷激勵下繞組絕緣的磨損退化的危險位置點,從而有針對性地對這些危險位置作特殊工藝處理、改進繞組的制造安裝工藝。
華北電力大學能源動力與機械工程學院的研究人員,對同步發電機定子匝間短路故障前后的電樞繞組電磁力特性進行理論解析、有限元計算和動模實驗驗證,探索了定子匝間短路故障對繞組受載的影響。
圖 MJF-30-6型故障模擬機組實驗設置及有限元計算模型
研究人員發現:1)正常情況下發電機定子繞組電磁力主要包含直流分量和二倍頻成分;2)定子匝間短路后發電機的氣隙磁通密度和機端電流將在一定程度上有所減小;3)定子匝間短路后電樞繞組電磁力將在原有直流分量和二倍頻成分基礎上額外產生四倍頻和六倍頻分量;4)隨著匝間短路程度的加劇,電樞繞組電磁力將增大,對應地,繞組的二、四、六倍頻振動響應幅值也將增大。
與現有大部分研究報道正常工況下定子端部繞組電磁力特性有所不同,本研究分析得到了發電機正常運行和定子匝間短路故障下的繞組電磁力解析表達式及相應的影響因素,并通過動模實驗和有限元計算進行了驗證;由于現場和實驗室繞組振動數據測取困難,所測得的故障下繞組振動響應數據和定性研究結論可為后續的繞組振動磨損和絕緣保護提供重要的參考依據。
研究人員表示,下一步工作將進一步分析繞組在電磁力激勵下振動響應導致的絕緣磨損規律,找出絕緣破壞的危險位置點,以期在制造裝配過程中有針對性地對危險位置進行特殊工藝處理,實現絕緣磨損的主動預防。
以上研究成果發表在2020年第13期《電工技術學報》,論文標題為“發電機定子匝間短路對繞組電磁力的影響”,作者為何玉靈、張文、張鈺陽、徐明星、王曉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