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蒙古大板發電有限責任公司的兩臺641MW亞臨界空冷發電機組,鍋爐為北京B&W公司按美國B&W的RBC系列鍋爐技術標準,結合本工程燃用的煤質特性和自然條件,進行性能、結構優化設計的亞臨界參數RBC鍋爐。
本鍋爐布置有7臺長春發電設備有限責任公司制造的MPS225HP-II型中速磨煤機,每臺磨煤機的最大出力為74.77t/h。本鍋爐所燃用的設計煤種和校核煤種均屬白音華褐煤。由于褐煤研磨的特殊性,磨煤機選型是由磨煤機廠采用實際煤樣進行試磨試驗后確定的。
MPS225HP-II磨煤機體積小,高度低、重量輕,其混凝土基礎重量只需整機重量的3倍;大大降低了土建費用。磨煤機采用了液壓加載系統,其液壓碾磨力是可調的,在不同工況下可調節到相應的最佳碾磨力。當煤質發生變化或負荷快速發生變化時,碾磨力可以快速調整,適應鍋爐運行負荷的快速變化。磨煤機的出力是由給煤量和一次風量來控制的,出力調節范圍大,最小出力為最大出力的15%。磨煤機分離器體能承受0.35MPa爆炸壓力。(如圖1)
圖1 MPS225HP-II磨煤機示意圖
由于我廠采用的是白音華的褐煤,它的收到基揮發份含量高達Var:25.32%,屬于高揮發分的煤。于是制粉系統的防爆就成為制粉系統的一個重大難題。
1 事故經過
在機組的168過程和正常運行過程中一直未發生過磨煤機爆炸事故,但在2014年2月22日和2014年3月02日發生兩次磨煤機起動過程中爆炸事故,雖未造成人員和設備事故,但應當引起大家的注意,防止再次發生此類事故。下面我說一下事故經過。
第一次爆炸事故2014年2月22日早晨6點加負荷時,6:10 E磨煤機具備起動條件,出口門全開,冷一次風調節門開到12%,熱一次風調節門開至43%,磨煤機出口溫度80℃,但運行人員未注意磨煤機出口CO濃度達到128ppm;6:11 E磨煤機起動,然后起動給煤機;6:12 E磨煤機的出口CO(一氧化碳)濃度達到750ppm,磨煤機內壓力突然上升了3KPa,磨煤機出口溫度達到758℃,然后立即停止E磨煤機并通入消防蒸汽;7:30 E磨煤機出口溫度降低到70℃。
第二次爆炸事故在2014年3月02日早晨4點加負荷時,4:25 E磨煤機具備起動條件,冷一次風調節門開到26%,熱一次調節門開至3%,磨煤機出口溫度100℃,運行人員也沒有注意磨煤機的CO濃度已達到164ppm;4:26 E磨煤機起動,給煤機未啟,但磨煤機內CO濃度達到750ppm,磨煤機內壓力突然增加了1.3KPa,磨煤機出口溫度達到400℃,然后立即停止磨煤機并通入消防蒸汽;5:50磨煤機出口溫度降低到70℃。
這兩次事故均發生在后夜加負荷時,我廠E磨煤機的風量指示不準是造成此次事故的一個主要原因,另外運行人員沒有對磨煤機的CO(一氧化碳)濃度引起重視,還有一個原因是磨煤機的起動過快,冷、熱風的調節擋板開度過小,起動磨煤機前未能使磨內充滿新鮮空氣;故在轉磨的瞬間使磨煤機內的CO濃度達到的爆炸的極限而發生爆炸。
經過這兩次事故后,總結出磨煤機的防爆措施:
1)在運行中,一定要將磨煤機的各個監視參數調整好,發現不準確及壞質量的測量裝置,應當及時地發現并聯系檢修處理
2)制粉系統正常停用時,要將原煤斗的下煤閘板關閉,將給煤機內存煤排凈,磨煤機通風5-10分鐘,吹掃要徹底,必須將磨盤上的存煤、磨內、分離器、粉管道等可能存在的積粉吹凈。對于燃燒褐煤的機組,更應引起重視,防止磨煤機及一次風管道內積粉。
3)磨停止后,關閉磨煤機的熱風關斷門、熱風調節門,關閉磨煤機的出口門,關閉磨煤機的冷風門,注意監視磨煤機的溫度,當磨煤機溫度高于70℃時開啟磨煤機出口門及冷風門進行降溫。
4)無論磨煤機是否運行都應當嚴密監視磨煤機內CO濃度含量,當其升高時,如果磨煤機停止中應當開啟磨煤機出口門及冷風門,保持通風;如果磨煤機運行中應當增大通風量;來降低CO濃度,防止磨煤機內CO濃度達到爆炸極限而發生爆炸。
5)磨煤機起動前和停止后,一定要及時排除磨煤機石子煤箱內的存煤;正常運行時磨煤機的石子煤排放,防止石子煤箱內的煤自燃。在煤質不好且石子煤多的情況下,要控制好磨煤機的煤量,確保石子煤系統正常排放,防止石子煤系統堵塞。
6)起動磨煤機時,要控制好磨煤機的出口溫度不超過80℃,超過80℃應當禁止起動磨煤機,并加大冷風的通風量,降低出口溫度。
7)磨煤機的消防蒸汽系統要隨時備用,疏水門保持全開狀態,保證消防蒸汽可隨時投入。一但磨煤機的出口溫度超過100℃,且無法調整回來時,應當立即投入磨煤機的消防蒸汽。
8)最后一點進行中要認真檢查,消除漏粉點,清除漏出的煤粉。清理煤粉時,應杜絕明火。
經過應用以上防爆措施后,我廠至今未發生類似的事故,杜絕了磨煤機的爆炸事故,保證了機組的安全穩定運行。我想通過我廠的事故及采取的措施,給大家以借鑒,不發生爆炸事故為每個單位的安全運行創造良好的基礎。
本文編自《電氣技術》,標題為“磨煤機防爆炸措施分析”,作者為殷永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