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力市場改革前的國企經營方式
我國的電力市場改革主要經歷了四個階段,政企一體時期、廠網一體時期、第一輪電力市場改革廠網分離,競價上網時期,以及新一輪電力市場改革下的市場化新常態時期。最早的政企一體、廠網一體時期,主要矛盾是為了解決人民的用電問題,這個時候企業更多關注的是建設和生產,營銷方式主要依靠國家保障性收購,由電網統購統銷。從功能定位上看,發電企業的主要職責是為了滿足電力供應的穩定和安全;從投資建設上看,主要是以國家批復項目為主,可以說,指標落在哪里,企業建設就在哪里,建設跟著規劃走,企業缺乏投資建設的主觀性;從企業管理上看,主要是垂直壟斷的計劃經濟管理模式,一切服務于生產,只要能發電,一切困難就可迎刃而解;從企業的考核方式上來看,更多的是對標生產,而非以盈利為導向;從人才培養和系統建設上來看,主要是傾向于生產技術人員的素質培養以及依賴簡單的數學計算模型開展相關工作。這種經營模式在我國經濟高速發展帶來的對電力旺盛需求時期,起到了非常巨大的作用,有力保障了經濟的騰飛發展。但隨著我國電力裝機容量的擴大,電力供應相對充足,電力供需關系發生了重大變化,電力對我國經濟發展的制約基本消除,同時新時期對于綠色、低碳以及企業提質增效的新需求,新一輪的電力市場改革中,還是僅僅依靠統購統銷方式顯然已經不再適用。
電力市場建設對于電力國企轉變的
必要需求
黨的二十大提出,高質量發展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首要任務,要深化國資國企改革,加快國有經濟布局優化和結構調整,推動國有資本和國有企業做強做優做大,提升企業核心競爭力,加快建設世界一流企業。面對著常態化的電力市場改革,作為市場直接參與者的國有企業也必然需要通過轉變去逐步適應新的環境。電力市場化改革是確保電力行業良性競爭的有效方式,為了提高電力企業的競爭活力,推動國有企業走向合格的市場主體,國有企業的組織機構、考核制度、技術支持系統需要充分滿足新環境下電力市場的需要,這也是電力市場建設對于電力國企轉變的一個必要需求。
組織機構優化的需求
電力市場化改變了電力國企的經營方式,電力價格不再由政府核定而是由市場根據供需情況決定,發電量也不取決于電網調度轉變為市場競爭確定,發電企業將改變之前守株待兔式轉而采取主動出擊到市場中尋找資源的盈利模式,工作重心由發電轉向發售一體化,發電企業的模式也有了從生產管理為主向市場營銷為主的轉變需求,新一輪電改以來,“五大”等發電企業調整重組營銷及電力市場研究等部門,成立售電公司,建立報價中心。面對多樣化的電力交易品種與交易方式,以及日趨激烈的市場競爭環境,營銷人員不僅需要懂專業技術,還要掌握扎實的營銷、管理知識,對發電企業的人才培養與專業團隊建設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通過不斷加強對人才的培養和教育,強化自身營銷工作、提升自身競爭能力,適應電力市場改革要求。
考核制度改進的需求
電力企業優化經濟效益評價指標體系關乎企業未來發展命運,電力市場化改革之前,大部分發電企業績效評價指標分為發電計劃完成率與利潤總額,而計劃體制下電價為政府核定,發電企業只需要在控制成本的同時努力爭取計劃電量指標就能完成好利潤指標。市場化改革后發電企業利潤與發電量脫鉤,為防止發電企業犧牲利潤總額以完成電量指標的發生,需要發電企業重新制定適應電力現貨市場環境的考核機制,引入競爭性考核標準,考核標準中電量占比應逐步縮小,而逐步擴大經濟利潤所占比重。電力企業提升績效管理水平不僅是企業自身市場化水平提高的重要舉措,也是我國電力行業市場化進程進一步加深的關鍵。
技術支持系統建設的需求
電力市場化改革為電力企業的營銷管理帶來機遇的同時也帶來了更大的挑戰,改革的一個重點就是擴大競爭,這既包含了通過擴大市場化交易電量帶來的電能量同質性競爭、也包含了擴大市場化交易價格上下浮動范圍帶來的更大空間議價的競爭,更包含了擴大交易主體范圍帶來的市場主體之間的競爭,在競爭日益激烈的同時又產生了海量的交易數據,這些數據靠人力進行整理分析決策是不現實的,必須開發組建高效率的技術支持系統,通過開發新的智能技術手段,對生產經濟運行管理、現貨分析報價決策、售電策略與套餐制定進行全流程優化,促進電力營銷業務的信息化、規范化,增強發電企業的核心競爭力。
“電改8年”為國企改革帶來的
重大變化
自2015年至今新一輪電力市場化改革的8個年頭以來,我國構建出了多層次的電力市場體系,電力中長期交易、現貨市場、輔助服務市場協同的新局面,進一步提高了市場化競爭程度和市場競爭性,在功能上實現了電價的能升能降、實現了資源配置的跨行政邊界、實現了“雙碳”目標下市場化促進新能源消納的新方向。而與此同時,國有發電企業也悄然發生著內部的自我革新,伴隨著電力市場改革建設的發展,電力國企在電力市場發展過程中也逐漸轉變、覺醒,轉向以發電、售電雙輪驅動的新格局,進一步走向發售一體化;轉向以市場營銷引導投資建設,進一步完善自有資源的最優配置;轉向以市場利潤為新的經營指標,進一步提高國有企業行業競爭性;轉向以人才培養為新的發展方向,進一步提高企業未來的核心能力。電力市場改革對國有企業機構改革、考核制度改革、技術支持系統建設等方面均有所影響和突破。
在經營思維上的變化
電力市場改革,讓國有發電企業從經營思維上更加主動,通過追求市場利潤,增強了企業資本管理的意識,使發電企業從傳統的車間型管理轉變為以市場經濟為主體的現代化管理模式,華能集團在2022年工作會議中提出了“把握穩增長主動權,狠抓電力營銷,著力降本控費,強化資金資本管理”的要求。新形勢下,各發電集團在內控成本的同時,積極參與配售電側改革,不斷向外擴展市場,主動完成角色轉變,從發電的“圍墻”中走出去直面客戶,從客戶角度出發尋求市場所需,為市場提供精細化、差異化的優質服務,提升企業的競爭能力,做到發電業務與市場經營兩手抓且兩手都要硬。在經營中提質增效,不斷提高企業效率、釋放資本活力,有效解決了長久以來國有企業“呆板”、“固化”“低效”等負面形象的問題,實現了能夠與民營企業平等競爭,互相刺激轉變的變化。
在行業對標上的變化
國企發展過程中,經常被提到的一個問題就是“大而不強、快而不優”,主要原因是在傳統的發展觀念中,國企把重點都放在了做規模、做總量、做擴張方面,確實做到了“大”和“快”,但是卻一定程度上忽略了“強”和“優”。電力市場化改革后,通過市場交易能夠比較準確地反映出電能量的時間、空間價值,可以明顯感受到,大家更多關注到了電能量交易帶來的經濟利益,一個企業通過不同時段的市場交易可以獲取豐厚的利潤,同時也能夠看出哪些地區實際的經濟效益更好或者較差,更加直觀地反映出投資價值,項目投資有了更加科學的可研報告作為依據,投資建設更加合理。例如大唐集團在2022年通過調整產業布局,將大型水電和有效益火電工程投資同比增加了12.8%,優化調整電源區域布局。新形勢下,各發電集團通過從傳統的生產對標轉化為市場對標,通過電力市場價格信號引導建設投資,有效解決了國有企業發展過程中大而不強的問題。
在技術革新上的變化
我國新時代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在電力市場中也同樣如此,市場主體基于通過電力市場交易謀求更好發展的美好愿望,受制于技術革新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主要矛盾,那么既然存在矛盾和需求,必然也伴隨著革新和創造,各發電集團加快布局推動技術支持系統開發,助力市場交易分析決策,搭建配售服務體系與平臺支撐用戶側業務需求。通過不斷開拓研究“虛擬電廠”“微電網”等源網荷儲一體化項目推動新型能源體系建設,例如華能浙江公司在2022年就已經正式投產了虛擬電廠等新技術。電力市場交易的變革,促進著國有企業主動引進新的技術,開發新的技術手段,形成電力市場交易全產業鏈的整體發展,加強了國有企業的科技競爭力。同時加大人才培養,通過人才引進、開展“全國電力行業職業技能競賽”等方式,有效促進電力交易人才隊伍整體能力提升,為電力交易市場發展帶來了千帆競發的蓬勃景象。
在考核評價上的變化
針對部分國有企業存在的回報水平不優、盈利質量不高、市場競爭力不強、創新能力不足等短板,2023年國資委對國企的考核指標提出了“一利五率”(利潤總額、凈資產收益率、營業現金比率、全員勞動生產率、研發投入強度、資產負債率)的新變化,在實現傳統對規模、質量、安全基礎上強調了不斷增強盈利質量的要求。在電力市場中,發電量與經濟效益脫鉤,企業利潤由交易決策決定,在低價時段發電還會造成利潤損失,而將電量轉讓給低成本機組或者新能源卻會在不發電的同時增加企業利潤,相對于對發電量的考核,在當前市場環境,發電企業對交易中的經濟指標更加關注,進而在其考核指標設計上能夠結合國資委要求,更加科學合理,提質增效的導向也更加明確,考核評價指標轉向以市場經濟型評價。
可以看到,深化電力市場改革有效促進電力國企將安全生產、成本控制、市場營銷、投資規劃、人才培養、科技創新等工作有機串聯起來,在新時期革故鼎新中,加快推動自身體制機制改革,助力市場建設的同時,反哺自身,以市場導向為驅動,謀定后動,篤行致遠,在服務大局中走好高質量轉型發展之路。